庆阳粉条传统制作技艺盛行于甘肃东部庆阳民间,庆城县各乡镇农户家庭迄今仍然使用此种最传统的方法制作粉条,此技艺涵盖平凉、定西、天水等周边区域,以高原旱地土豆淀粉为原料,利用当地特有的古老烹饪工具“床子”压制土豆粉条,该技艺从业人数众多,分布地域广泛,其传承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。
粉条生产制作源自清光绪年间(约1899年),迄今百余年。将谷物磨粉后加工成条索状食物,是华夏饮食非常古老的传统之一。考古证明:早在7000多年前,我国先民早已开启了这种独特的“制粉”先河。
约18世纪末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,马铃薯传入甘肃境内化为本土重要粮蔬。以其为原材料制作出的众多菜品,对甘肃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马铃薯在庆阳开始种植推广有效缓解了人与环境、人与粮食的矛盾,改善了民众的饮食生活,丰富了庆阳饮食的品种。
20世纪以后,马铃薯在庆阳地区产量逐渐增大。马铃薯淀粉含量非常高,粘性是淀粉类中最好的,但因含水分大容易发霉变质,不便于长期储藏。智慧的陇东劳动人民将其制作成土豆淀粉,再利用陇东当地特有的制作饸饹面的“床子”压制成粉条,使其便于储存,拓展了马铃薯的食用形式和范围。同时形成了庆阳粉条传统制作技艺的基本特征。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时代的春风里得以复苏,家庭作坊式制粉遍地开花,从业人员增多,产量大幅提升。
庆阳粉条加工技艺经过百余年的发展,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纯手工加工技艺,共有“清洗选料、手工制泥、粗筛过滤、箩筛取渣、淀粉晾晒、烫粉制团、压粉煮熟、冰水过凉、自然晾晒”9大程序,30道严苛工序,50余种生产用具。
庆阳粉条、粉丝、粉皮等的加工,开创了方便食品的一个新方向。与以往的制作原料及工艺相比,马铃薯粉类具有非油炸、热量低、柔韧滑爽、营养较为丰富等优点。马铃薯粉条自身耐煮、耐泡,入口爽滑劲道的特点,广泛用于麻辣烫,大盘鸡,火锅,香锅,深受全国各地人民的厚爱。
庆阳成为我国较早进行粉条生产制作、销售流通的区域之一,产生了丰富灿烂的手工制粉文化。原始古老的农业文明涵养了发达完备的生产理念,尤其是利用陇东当地特有的用于制作饸饹面的“床子”压制成粉条,使其便于储存,拓展了马铃薯的食用形式和范围。同时形成了陇东传统手工制粉技艺的基本特征。使得庆阳粉条传统制作技艺形成了“古风浓郁、精细完善、风格鲜明、与时俱进”的加工传统,成为记录陇东农业、手工业、商业等人文信息变迁的重要文化密码。